• 2020-12-12 09:25:06
  • 阅读(5711)
  • 评论(15)
  • 每周六早上7点20分,"80后"平面设计师窦雅丽就要从家动身,曲折乘坐1个多小时的地铁,在9点前赶到坐落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9号的西城区非遗传习基地。在这里,作为一名传承志愿者,她每周有一次与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宝琳当面学活儿的时机。

    这个时机来自北京市西城区的非遗传承志愿者项目。从2014年起,西城区每年都会推出"民间珍宝 回忆西城"西城区非遗传承志愿者招募活动。每次推出5个非遗项目,招募总人数不超越50名志愿者,与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留下一段特别的非遗回忆。

    "不做不知道,面塑在颜色调配、空间结构上都很有特色。看教师做得很轻松,真自己操作就会觉得十分难。"窦雅丽一向很喜欢传统文明,当她在网上看到面塑招募传承志愿者,就马上报了名。终究,她和别的5名志愿者通过挑选,有幸留了下来。

    "做面塑要有很强的着手才能,一个面塑的小人只要10厘米高,描写五官需求特别的东西。咱们的东西都是教师自己打磨出来的。"通过3个月学习,窦雅丽现已能够独立完结一个面塑的仕女著作。

    除了面塑,本年7月,西城区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的5个非遗项目中FBA头程还有京绣、大悲拳、药香制造和彩蛋制造。当选的志愿者能够与这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学习24课时。11月初,传承人的教育课件在"西城非遗"大众号上发布,供更多非遗爱好者学习。

    为什么要打造这样一个志愿者项目?西城区非物质文明遗产维护中心主任杨飞告知记者,西城区对错遗"富矿",有国家级非遗维护项目36项,市级非遗维护项目67项,区级非遗维护项目208项,非遗资源约占北京的三分之一。但数量很多的非遗项目也面临着代表性传承人年纪偏大、传承人数量较少的问题。

    他们依照传承人群人数的多寡、项目濒危度,展开了不同的维护措施。"传承志愿者"针对的是传承人群少于3人,或多于3人但需求集体操作的次濒危非遗项目。与传统的师徒相授不同,志愿者不用拜师,传承人也不用教授中心技艺,两边在宽松的环境中教育相长。

    2014年,非遗传承志愿者招募活动初次发动,北京宫毯编织技艺、北京刻瓷、裕氏草编、泥塑彩绘脸谱、戏剧盔头制造技艺5个非遗项目揭露招募志愿者。这次测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本来每个项目方案接收5人,短短几天就有1000多人报名,通过现场查核,终究45名学员入围。

    "咱们创造条件,让志愿者全面了解项目的前史,具有根本的着手才能,会赏识、能传达,埋下一颗文明传承的种子。"7年来,西城区现已为36个非遗项目招募308名传承志愿者。

    有了志愿者的参加,更多非遗项目完成了师徒传承,获得了重生。京派内画鼻烟壶传承人杨志刚借着接收志愿者的时机,收了8个学徒;山东女孩周晓明跟陈永昌学习刻瓷后,研宣布不掉色颜料,让以往遇水掉色只能远观的艺术品变成手边的实用器……

    非物质文明遗产传承志愿者招募活动在传承人和爱好者之间架起一道彩虹桥。"一路干下来,一路有收成。"说到未来,杨飞说,他想打造一个没有院墙的非遗传习基地,让人们在非遗文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1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