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08 14:32:35
  • 阅读(14656)
  • 评论(6)
  •   新华社罗马8月8日电(记者徐欣涛 刁泽 李京)在“水城”威尼斯,船不可或缺。俗语说:“在威尼斯,一个没有船的人,就好像离了水的鱼。”威尼斯共和国舰队的造船术曾在13世纪起数百年间撑起威尼斯的海上强权;现在,船舶既是市民日常日子中必不可少的出行东西,也是这座陈旧城市的重要文明符号。

      舰炮的轰鸣声已然远去,但贡多拉与各式船舶仍旧日夜络绎于潟湖水道,搭载居民出行、运送货品并满意游客的浪漫体会。每当传统节日,手划船竞赛便将整座城市变为一幅活动的画卷;从前的舰队造船场也变身为艺术展现空间;陈旧的传统造船工艺与现代科技磕碰出新的光辉……威尼斯连续千年的船文明,持续在波光中熠熠生辉。

    7月17日,在意大利威尼斯,游客乘坐贡多拉旅行。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一座与船共生的城市

      威尼斯的帆海前史与这座城市的开展史根本同步。13世纪至18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的海上强权便建立在高度发达的造船系统之上。其时,跟着威尼斯对外交易和军事行动扩张脚步加速,威尼斯共和国舰队的军械库逐步开展为欧洲前工业化年代名列前茅的造船中心。

    7月17日,在意大利威尼斯,一条贡多拉通过学院桥。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曾在威尼斯水兵校园任教的桑德罗·梅内加佐教授介绍,当年的舰队军械库选用分段流水作业,船体的各个部件提早批量制作、一致贮存、随时待用,其功率之高,极点情况下乃至能够在一天内拼装出一艘战船。鼎盛时期,每日有约2000名工匠在军械库的造船“流水线”作业,一年可生产超越100艘战舰。

      “威尼斯的魂灵,历来都是其造船工业,它为威尼斯的商业活动、尤其是对东方和欧洲的交易保驾护航。”梅内加佐说。

      不过,现在的造船业已搬离了威尼斯。因为现代威尼斯要点开展旅行工业,许多造船厂迁离此地,让威尼斯的传统造船技艺在意大利其他地方落地生根、发扬光大。意大利海洋工业协会发布的陈述显现,2025年,意大利所获24米以上游艇订单中在造的有572艘,占全球总量1138艘的50.3%,持续领跑全球超级游艇制作业。

      “这首先得益于意大利本乡及诸岛连绵近8000公里的海岸线优势,威尼斯、热那亚等地关于造船业精雕细镂的情绪也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现代造船业。”梅内加佐说。

      虽不再造船,但威尼斯人的日子与船密不可分。现在,日常有2000多艘船络绎在威尼斯的运河中,这其间,除了贡多拉等首要用于旅行业的传统手划船,绝大部分是选用玻璃钢或金属船体、装有发动机的机动船舶,包含水上巴士、水上的士和货运船等。

      不过,现代化不只仅意味着便当。“这些船舶尽管动力微弱、速度快,但其发生的波涛和噪音,以及发动机排放都会危害潟湖生态。”梅内加佐说。

      为了维护传统划船办法与潟湖生态,威尼斯针对机动船舶设置了禁航区,一起限制行进速度和发动机功率上限。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记者7月拜访威尼斯时,正值威尼斯国际修建双年展举行期间。1980年,威尼斯舰队军械库成为首届国际修建双年展场所。

      游客可在威尼斯海洋史博物馆作业人员的陪同下观赏军械库的部分区域,感触威尼斯的传统造船技艺与生产管理。

    7月18日清晨,人们在意大利威尼斯运送货品。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不少游客挑选乘坐贡多拉前往观赏双年展。贡多拉的来历可追溯到威尼斯的前期前史。关于“贡多拉”这个姓名的来历,学界欧瑞博有不同说法,并无结论,一说来自拉丁语,意为“摇篮”或“凹形物”;二说源自古希腊语,意思是“容器、杯子”。

      从威尼斯海洋史博物馆保藏的油画细节可发现,前期的贡多拉配有开放型船舱,供乘客遮风避雨。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贡多拉的结构逐步演变为现在的姿态:船长近11米,整条船呈“新月”形,约有五分之三船体浸入水中,这种结构便于船夫在狭隘水道中控制。

      威尼斯现有大约400条贡多拉,简直悉数服务于旅行业。想当贡多拉船夫,只需年满18岁并在特定校园学习威尼斯前史、外语、划桨技能及城市水道飞行规矩等课程后,即可提出申请,不过人数不得超越威尼斯对船夫数量所设上限。

      每年,威尼斯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传统划船竞赛,呼唤来自国际各地的划船爱好者。在6月初闭幕的第49届“威尼斯划船节”上,超越7500名参赛者控制将近2000条船在全长约30公里的赛道上一较高下,途中通过圣马可广场、双年展花园、穆拉诺岛等一系列威尼斯地标。

      “威尼斯的传统划船技艺就像奶奶的食谱相同,假如不传承下去,会跟着时刻消逝。”屡次参加威尼斯划船竞赛的简·卡波拉尔说,划船竞赛不只促进本地居民参加承继发扬传统文明,也为国际知道、尊重并连续威尼斯共同的水上文明供给了窗口。据介绍,本年“威尼斯划船节”的报名费收入将专门用于资助校园供给威尼斯式传统划船课程。

      是交通东西,也是文明符号

      贡多拉是威尼斯最著名的交通东西,也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文明符号。不过,威尼斯传统手划船不止有贡多拉。

    7月16日,在意大利威尼斯,游客乘坐贡多拉旅行。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双脚翻开一点,身体向前倾,往前推船桨,再拉回到胸前。”每日上午9时,卡波拉尔会按时呈现在她的虾尾平底船上,用带着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向站在船头、略显严重的游客教授威尼斯传统划船办法。

      她说,她当年跟从意大利老公来到威尼斯,从此爱上了划船,也借此结交了许多朋友。“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请我教他们划船,所以在大约15年前,我创办了‘划行威尼斯’这家组织,想把威尼斯的传统划船办法介绍给更多人。”

      “划行威尼斯”所用的虾尾船也是威尼斯的传统船舶,不过比贡多拉更宽,对游客而言更简单把握平衡。每节课时长80分钟,游客在学习划船技巧之外还能沿途赏识威尼斯的名胜景点,了解这座城市与水共生的前史。

      卡波拉尔介绍,她的组织有25名划船教练,悉数为女人,收取的课时费除了付出教练薪酬,也会用于资助女人参加威尼斯的划船运动,“咱们是威尼斯女人划船竞赛最大资助方之一”。

      传统船文明也是威尼斯的商业招牌。在火车站邻近一家纪念品商铺,店东夏米尔对记者说:“我一天大约能卖70个冰箱贴,带贡多拉元素的卖得最好。”

      走出夏米尔的店肆,一条贡多拉正好驶过。船夫站在船尾,一边挥桨,一边叙述威尼斯的往昔,船上的游客凝思倾听。水波荡漾,船影慢慢远去,关于这座水城与船的故事,仍在持续。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