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08 16:11:36
  • 阅读(8404)
  • 评论(3)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2月观察天津时指出:“以文明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示城市文明特征和精力气质,是传承开展城市文明、培养滋补城市文明的意图地点。”从平津战役的奋斗精力,到杨柳青木版欧瑞博年画的匠心工艺,再到石家大院精巧的砖木石雕,天津这座兼具赤色根脉与风俗特征的城市,一直在传承中立异开展,书写着前史文明滋补城市开展的生动答卷。

      前史文明的传承,首先是对赤色精力的看护。在平津战役留念馆里,那面镌刻着6900位勇士名字的英烈墙,是天津赤色文明最厚重的见证。思念前辈、祭拜英烈,不仅是对前史的尊重,更是对“为有献身多壮志”的革新精力的敬仰。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演示基地,留念馆1.1万余件藏品中,有兵士用过的步枪、泛黄的手稿,每一件宝贵的文物都是可接触的前史,每年上百万参观者由此感受到战役的严酷与革新前辈的无畏。赤色基因在代代传递中,涵养着城市的精力品质,也极大地助力了城市软实力建造。

      前史文明的传承,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静静陈设,更要在立异中完成活化和连续。透过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故事,咱们看到了天津非遗活化的实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距今已传承400余年,承载着大众对夸姣日子的神往。现在,“玉成号画庄”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仍秉承着“勾、刻、印、绘、裱”五道传统工序,“年画是年代的产品,咱们要跟上年代开展,但年画的传承立异一直要在‘根’的基础上打开。”融入属相元素进行创造,结合年轻人的审美推出著作,让游客亲手拓印年画……第七代传承人张宏致力于传统技艺的立异探究,一系列行动让非遗从“展品”变成了“体会”,从古玩变成了时髦。当非遗走进普通人的日子,陈旧的民间艺术勃发出新的光荣,在拉动工业增加的一起,更让“津味儿文明”更浓。

      前史文明的传承,需要为前史遗存赋予今世价值。前史修建是城市文明的载体,那些历经年月冲刷的老修建、老街区,蕴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基因。石家大院“四合连套、院中有院”的格式气度庞大,砖木石雕中隐藏的吉利涵义,反映着传统社会的夸姣愿景。现在,通过维护性改造,石家大院成为集文物维护、廉政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文明空间,这座老修建承载的地域特征和年代印记成为城市特有的文明标识。可见,维护前史遗存,其实也是在看护城市文明的共同性。

      前史文明是城市的“根”与“魂”,更是开展的源泉和动力。天津丰厚的文明实践说明晰,传承不是保守,立异不是离根,唯有让前史文明在看护中薪火相传,在立异中与时俱进,城市才干兼具“前史的厚度”与“开展的温度”,在年代开展中一直保持共同的气质与生机。(郝悦)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1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