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跃千年":云南"直过民族"的前史剧变
2015年9月在中心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结业后,高琼仙回到家园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至今已在贡山作业5年。
高琼仙是独龙族的第一个女硕士(见本报2012年8月30日报导《独龙族走出八○后研究生》),在她看来,回乡意味着"职责"。
而这个"职责",正是她的伯父、贡山县原县长高德荣几十年来事必躬亲教给她的。2019年9月29日,65岁的高德荣被颁发"公民榜样"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给他颁授奖章时,问他:"老乡们好吗?"
独龙族是新我国建立后,从原始社会晚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量民族(即"直过民族")。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向牵挂着独龙族同胞。
2014年,独龙江公路地道贯穿前夕,总书记写信勉励独龙族同胞加速脱贫致富脚步;2015年1月,总书记到云南调查时,会见了高德荣等贡山县干部群众;2018年,独龙族完成了整族脱贫,成为我国第一个整族脱贫的少量民族,独龙江乡党委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这一喜讯。
2019年4月10日,总书记回信恭喜乡亲们,"得知这个音讯,我很高兴",他在信中写道:"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向以来的愿望"。他鼓动乡亲们再接再厉、发愤图强,"脱贫仅仅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本年3月19日,云南省政府发布的一条新闻令人振奋: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贫穷产生率由2014年的26.69%下降到2.41%,除怒族和傈僳族外,独龙、德昂、基诺、佤、普米、阿昌、拉祜、布朗、景颇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完成整族脱贫,千年跨过,前史性离别肯定贫穷。
"一族一策、一族一帮"
10年前,高琼仙回家的路是中心民族大学学生里最远的之一。从北京到昆明再到独龙江乡,路上的时刻最少5天。
由于海拔5000多米高的高黎贡山的阻挠,独龙江乡直到1999年9月才通车,即便通了公路,79公里的山路路况极差,每年12月到次年5月,大雪封山,一年中有半年不能通车,独龙江乡成为与世隔绝的当地。
每年封山之前,独龙江乡的乡民们,要把粮食、洋芋、盐巴、药品、化肥等日子出产用品,用卡车或人背马驮的方法拉运回乡。
2015年11月,经过历时4年的施工,长达6680米的独龙江公路地道贯穿,独龙江乡离别了大雪封山的前史。曩昔,巴坡村乡民迪世荣靠赶马运送物资,现在开车3个多小时就能从独龙江乡到贡山县城进货。
随后,独龙江乡的基础设施建造加速推动,村组公路修通,建造了鲁腊、普卡旺桥等5座跨江大桥,乡民出门不再靠溜索过江。2019年4月,独龙江乡成为云南第一个注册5G网络的城镇。
水、电、路、通讯及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明显改进也产生在其他"直过民族"聚居区。云南省政府扶贫开发作业室的数据显现,"直过民族"聚居区604个贫穷村都通了硬化路、日子用电、动力电、光纤、宽带。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云南把‘直过民族’聚居区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要点。"云南省政府扶贫开发作业室主任黄云波说,到现在,云南会集投入343.9亿元,施行才能本质提高、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养特色工业、改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维护等六大工程。"一族一策、一族一帮"的特殊政策,使"直过民族"聚居区产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动。
本年7月,宁蒗县民族中学的卢磊以709分的成果成为丽江市理科第一名、云南省第59名,考入了他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他地点的"海安班",本年高考全班平均分616.6分。
地处滇西北高原的宁蒗县,坐落高冰冷凉山区,除区位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外,这儿的贫穷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的贫穷。
1988年,宁蒗县委、县政府以优惠价格为江苏海安供给紧缺木材,海安派出骨干教师到宁蒗支教,敞开了东西部教育协作的先河。1990年后,为坚持水土禁伐森林,"木材换人才"的约好成为前史,但宁蒗与海安的教育协作连续至今。32年来,宁蒗从一个教育弱县成为云南省的教育强县,跨入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队伍。1万多名大、中专生学成返乡,成为"小凉山"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直过民族"区域的贫穷村不只第一次有了自己民族的大学生,还有了博士研究生。
云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陈清华便是独龙族第一位博士。陈清华的哥哥陈建华自挪威留学回国后在云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们的父亲是最早一批到独龙江乡支教的教师,母亲是当地一位独龙族女子。
教育和智力扶贫不只改动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正在改动一个个民族的命运。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驻村作业队员罗志华对此深有感触。
西双版纳州13个世居民族中,有基诺、布朗、佤、拉祜、景颇5个"直过民族"。2019年年底,这5个民族的贫穷人口悉数脱贫。
罗志华是勐海县畜牧兽医作业站高档兽医生,拉祜族。2015年,他和3名队员被派驻到曼班三队参加扶贫。这是一个只要17户57人但悉数是贫穷户的拉祜族聚居村,经过两次搬家,2011年,曼班三队才在现在的寨子里久居下来。
2015年以来,当地政府硬化了寨子路途,修建了篮球场,改造了乡民家里的厨房和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燃气灶;经过技能训练,曼班三队的水稻取得了大丰收;作业队协助乡民开展小耳朵猪和茶叶工业,罗志华教乡民科学养猪,为乡民创收32万多元。
作业队还开办了扫盲班和学前班,让大龄乡民和小朋友从"1、2、3"开端写,从"中、国、人"开端念,现在大多数乡民能听懂汉语,会写自己的姓名。罗志华说,现在有20多个乡民会用智能手机,会用微信语音谈天、发图片,有时候他们会发信息问"罗队长,吃饭了没"。
云南省扶贫办的材料显现,近年来,云南全面推广手机App技能使用,对18.43万人次进行了作业训练,搬运作业12.41万人。
与此同时,教育部安排40余所部下高校和10个东部职教集团对口帮扶,在招生、师资队伍训练以及产教实训基地建造、学科建造、智力扶贫等方面,给予"直过民族"区域大力支持。
民族文明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发挥着助推效果
李娜倮是云南普洱市澜沧县勐根村老达保村一名土生土长的拉祜族农人,她也是村里自创的演艺公司副董事长。
老达保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牡帕密帕》的维护传承基地之一。2013年以来,乡民自发建立澜沧老达保高兴拉祜演艺有限公司,200多个艺人都是乡民,他们自创拉祜族民歌300多首,其间李娜倮创造歌曲30首,受邀到国内外表演。表演收入成为乡民收入的重要来历,2018年迈达保民族文明助脱贫当选联合国"我国扶贫成就展"。2019年年底,老达保村人均可分配收入达11240元。
日子在西双版纳的基诺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最终一个被承认族名的民族,在各方的协助下,2019年,基诺族成为了首先整族脱贫的"直过民族"之一。展现国家级非遗项目"基诺大鼓动"的基诺山乡巴坡村每年招待游客20多万人次,2019年,旅行总收入2426.12万元。在景区作业的乡民有60多人,每月收入三四千元。
基诺山寨艺术团团长陈建军说,基诺族人口尽管少,但共同的民族文明带动了当地寨子脱贫致富。景区每年给巴坡村分红30余万元,还设置了一些免费货摊,让乡民出售生果、蜂蜜等土特产品。景区外的乡民也做起民宿、餐饮等旅行服务。
"民族文明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助推效果。"在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马开能看来,云南少量民族文明经千百年沉淀,已内化为各少量民族安定的价值观系统。扶贫与扶志的结合,离不开对民族文明的尊重与传承。
他介绍,为精准维护、传承和开发,云南共搜集"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文明数据约1300条;施行民族文明维护传承和"双百"工程5年来,共维护传承"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明项目198个,触及语言文字、文物古籍、歌舞乐、工艺美术、修建服饰、医药体育等内容;命名并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明杰出人才16名。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