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0月22日电 (张婧 高莹)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的高原地里,从传统豌豆培养到"洋庄稼"藜麦的引种,当地农人每亩地收入从600元翻倍至1200元左右。金秋十月,该县松山镇达秀村58岁乡民文玉庭驾驭自家新购入的藜麦收割机,称誉因为此种机械的高收成率,他还将得到更高收益。
代代日子在这里的文玉庭说,当地海提高,气候冷凉,日照时数长,年平均气温3.5℃左右。常年以来,大都农人挑选外出务工,而以他为代表留守在家的农人,则以培养豌豆作为家庭首要收入来历,因豌豆属长日照植物,耐寒、喜冷冻湿润气候,虽长势杰出,可效益却一般。
图为天祝县藜麦挂面、藜麦面等产品展现。周霖 摄
上述演示点经过实验研讨和新种类、新资料、新技能演示,处理藜麦适合种类选育、出苗保苗差、产值低、轮作妨碍等问题,为农技体系展开藜麦工业建立学习交流平台,也为当地农人推行培养藜麦建立仿照仿制的集成技能。
文玉庭及时响应号召,3年前试种20多亩,因契合标准培养,且成长合格,他在每亩收入1000多元的基础上,还取得当地政府给予的400元补助奖赏。如此一来,文玉庭信心倍增,他发现大都外出务工农人将土地搁置,乃至还有部分撂荒地,便决议经过流通土地的方法不断扩大藜麦的培养面积,开端规模化培养。
但是,随同"培养大户"带来甜头的一起,文玉庭相同面对"病虫害防治""穗重易倒伏"等限制质量提高的问题。"培养方面的难题,我都是经过参与技能培训班来处理的。"他说,本年在离家不远处建造的这个实验演示点,不只能够实地观摩学习,还能处理自家藜麦地里的疑难杂症,经过长势比对、技能学习、覆膜技巧等提高产值和质量。
天祝县农业乡村局农业技能推行中心副主任李良斌说,上述演示点引入藜麦新种类15个,环绕japan tengsu种类、播期、密度、掩盖资料、专用肥、轮作倒茬,以及秸秆还田等方面展开实验研讨;环绕有机肥代替化肥减量、苗菜培养、智能水肥一体化、新种类及绿色配套培养等方面展开演示展现。
李良斌还说,演示点展开了藜麦优良种类选育、培养技能集成、精深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讨,现在已开发了藜麦米、藜麦饼干、藜麦啤酒、藜麦粥等产品。下一步,当地还将经过精细化加工、品牌化运营、市场化办理、工业化运营等方法,将藜麦打造成高端产品,延伸工业链条,提高其产品价值。(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